微信扫码

  • 15524381122
  • 024-23410177
首页 > 备考资料 > 郭帅请回答

【8000题】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分享到:
点击次数:3024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02日15:01:51 打印此页 关闭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6812.D解析】群体规范,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6813.D解析】班级的小集团属于非正式群体的范畴,小集团是在学生家长相互石庄村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交流平台,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没有正式宣布的组织结构,没有特定的目标。

6814.A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6815.A解析】研究发现,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6816.A【解析】团体警觉是指在讲课和讨论期间老师用来鼓励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提问方法,如随机提问。题干中老师通过提问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体现的是团体警觉。故A项正确。B项,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不直接受到强化而是看到榜样受到强化,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动机。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最小干预原则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先采取最小值的干预,再酌情逐步增加干预值。例如,学生上课注意不集中,老师可先进行非言语提示,如果一个眼神就可以解决就尽量不去用言语的刺激纠正学生。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6817.C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堂纪律类型的理解。课堂纪律类型分为四种:教师促成、集体促成、任务促成和自我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外部的纪律内化为个体自觉地行为准则,即出现了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成熟水平向前迈进的标志。

6818.C【郭帅解析】课堂管理模式主要分为:①权威模式。②放任模式。③教导模式。④行为矫正模式。⑤人际关系模式。⑥群体过程模式(社会心理模式)。教导模式认为认真设计和实施的教学可以预防和解决大多数课堂问题行为。有效的行为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认真设计教学,使教学变得有趣,也就是要让教学适宜于学生的能力与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恰当机会,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6819.D解析】对于上述情况,较好的处理方式应是先暗示制止,课后再教育。大声喝止,公开批评的教育方式较为粗暴,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毫不留情、罚站上课的教育方式体罚学生,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闻不问.任其自然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不负责任。

6820.C【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 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6821.C【解析】课时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等属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故选C

682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姆的课堂提问类型。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中关于认知目标的层次把课堂提问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其中评价提问为最高层次。其中评价提问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等作出价值判断的提问。评价提问是最高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人、事、物进行比较、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6823.C【解析】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6824.B【解析】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是指教师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这种做法对班级的正常运作会起到不利的作用,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正确答案为B

6825.B【解析】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课堂行为准则。

6826.A【解析】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其中,教师的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都属于结构的创设;理解、协助和同情等都属于体贴。因此,答案为A

6827.A【解析】课堂结构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情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6828.B【解析】本题考查课堂气氛的类型。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可分为积极、消极和对抗这几类。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题干中描述的是消极类的主要表现。

6829.B【解析】教育心理学家布罗菲和伊伏特逊提出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的管理。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的管理。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第四阶段,高中阶段的管理。其中,小学中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已熟悉了学生这一角色,已经掌握了许多课堂常规。但是在进行一个特定的活动时,对具体的、新的有关规则和程序还需要直接的教授。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教师在监控和维持常规,而不是在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故本题选B

6830.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体规范的概念。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分了范围和方向。

6831.B【解析】正式群体是由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均符合国际上述特征,属于正式群体的范畴。

6832.B【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6833.D【解析】本题考查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6834.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学生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6835.B【解析】兴趣小组属于集体促成的纪律。

6836.D【解析】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疲劳和厌烦。

6837.B【解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即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6838.B【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堂管理的理解。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6839.A【解析】这段话是对竞争作用的阐述,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因此,答案为A

6840.D【解析】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6841.C【解析】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6842.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6843.B【解析】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或排斥的主要因素。

6844.C【解析】问题行为是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它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6845.B【解析】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他认为,他们结成维持不变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

6846.B【解析】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交往双方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也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6847.A【解析】课堂管理各种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是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6848.C【解析】消极型的课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不积极,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而学生感到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

6849.D【解析】题目中学生形成不同形式的群体,主要在于能力相似性这一点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学生由于具有相同点而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商讨,相互之间也产生影响。

6850.B【解析】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因此,正确答案选B

6851.D解析陈老师的班级是参照着A班的行为规范而制定的,所以属于参照制定。

6852.A【解析】题目中学生的表现反映了教师专断型的领导方式,平时在纪律上严格要求,对学生较为严厉,有时近乎苛刻,在学生的心理却并没有形成纪律的自觉性,并没有约束力,当教师不在场时马上就会不守纪律。因此,正确答案选A

6853.D【解析】编制课程表时,要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学科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以便刺激大脑皮层不同区域,使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进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6854.D【解析】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的一种强化体系。被用来改善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也可用于整个捣乱班级行为矫正的最有效方法是集体绩效系统。除此以外,实用行为分析程序包括:A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是指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报告给家长,家长提供奖励;B个人日志卡,是要求父母参与并且强化所期望的结果的一种行为管理系统;C整班代币强化,是指学生能把因学习和积极的课堂行为而获得的代币,如小红星、分数等,变换成他们想要的奖品的一种强化系统。

6855.A【解析】课堂氛围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可能会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感染。

6856.D【解析】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求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适度和适量的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是,过度的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因此,答案为D

6857.A【解析】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6858.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正式群体发展阶段的掌握。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为实现有公共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6859.D【解析】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6860.A【解析】当班主任接的是新班时,班里新学生对班主任的期待是不定型的。

6861.A【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6862.B【解析】课堂中从众现象的发生是群体规范的结果。

6863.A【解析】在符合学校和班级规则的情况下,课堂的规则应由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商榷达成的,有利于规则的执行,而不是教师强制制定和执行的。故本题选A

686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理解。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而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都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水平。A、C、D三项均为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但不属于核心因素,故B项正确。

6865.A【解析】由于一般问题行为大都是一些暂时性的干扰,教师在处理这些行为时,通常只需要运用简单的非言语线索进行暗示,就可以得到既制止问题行为又不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双重效果。

6866.D【解析】群体是个体的有机整体

6867.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和志趣等来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6868.C【解析】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即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6869.D【解析】课堂气氛包括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三种。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

6870.A【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6871.A【解析】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对立统一的,随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而转移。

6872.D【解析】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课堂自由风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6873.C【解析】学生双方的需要与对方的期望构成互补关系时,较易组织在一起。

6874.B【解析】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根据题干所述,学生需要完成课堂测验,因此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任务促成的纪律。

6875.A【解析】课堂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和发展功能。

6876.B【解析】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之间存在正相关。

6877.D解析转换是从一个活动向另一活动的变化,如从讲演到课堂自习,从一门课到另一门课,或从上课到午休。题干中就是由下课到上课的转换。

6878.C【解析】教师期望通过以下四点来影响课堂氛围: 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课堂情绪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6879.D【解析】课堂气氛包括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三种。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

6880.A【解析】群体动力心理学领军人物,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库尔特·勒温在其《拓扑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生活空间”概念来解释个人与环境间的关系,认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B=fPE)。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个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ffunction)代表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6881.B【解析】任务促成的纪律: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题干中教师就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属于任务促成纪律,故选B

6882.D【解析】对于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和教学的顺利进行,采用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惩罚绝不可进行严重的体罚和人格侮辱。

6883.C【解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三方面。故本题选C

6884.B【解析】群体间竞争的效果一般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

6885.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问题行为。许多课堂不良行为,教师不必中断上课,只用非言语线索就能消除。这些非言语线索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和触摸等。

6886.D【解析】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认知主义的观点是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观点是学习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人本主义的观点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题干中董老师注重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这是关注学生的表现,符合人本主义的观点。

6887.A【解析】做好课堂管理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888.A【解析】题干呈现的都是褒义词,所以是积极型的课堂气氛。

6889.A【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主张参与式领导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

6890.D【郭帅解析】课堂管理的原则有: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只关心学习结果。本题为选非题,因此选择D项。

6891.A【解析】

二、多项选择题

6892.ABC【解析】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的目的是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促进有效的教与学。通常可以采取预防、控制和矫正的策略。

6893.ABD【解析】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③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6894.ABC【解析】课堂管理的功能有: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和发展功能。

6895.BCD【解析】课堂导入是课堂的教学导入,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课堂导入的目的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3)复习相关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4)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BCD三项正确。

6896.AD【解析】群体规范有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两类。

6897.ABD【解析】人际排斥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对抗为特征。

6898.ABC【解析】课堂管理的目标:①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②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③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故选ABC

6899.ABE【解析】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课外美术小组、篮球队和课外读书小组都是学生自由结合形成的小群体,而学习小组和少先队是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的领导下成立的。

6900.ABDE【解析】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6901.CD【解析】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教学语调和语气自然、亲切;教学语言的不求多,并且法律规定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语速适合学生听讲,不可过快或过慢。

6902.BD【解析】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6903.ABCD【解析】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和对教师的期望。

6904.ACD【解析】课堂教学结构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教学过程的规划,三个部分的顺利结合能够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6905.ABC【解析】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6906.ABC【解析】外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容易被察觉,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盲目反抗的行为。对于这种问题行为,教师应迅速、果断地加以制止,并对行为主体进行批评,防止该行为在课堂上蔓延。D属于内向性问题行为。

6907.ACD【解析】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6908.BCD【解析】班级群体的功能有教学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

6909.BCD【解析】(一)根据互动主体的对象来划分: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3、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交流对象之间的互动。(二)根据互动为一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可将其分为:1、合作性互动;2、竞争性互动;3、竞争-合作性互动。

6910.ABD【解析】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属于过错行为。

6911.ABC【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纪律的策略。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有:(1)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ABCD四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BCD

6912.ABCD【解析】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策略有:(1)教师要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期望;(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3)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⑷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

6913.ABCE【解析】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三、判断题【解析】

6914.【解析】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或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6915.【解析】一般来说,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6916.【解析】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问的个别差异就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6917.【解析】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6918.【解析】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是以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6919.【解析】

6920.【解析】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普遍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可能产生问题行为。

6921.【解析】

6922.【解析】

6923.【解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故题干说法错误。

6924.【解析】

6925.【解析】

6926.【解析】

6927.【解析】

6928.【解析】课堂气氛一般有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6929.错【解析】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一具体内容主题后所应形成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规定

 

上一条:【8000题】教育心理学第十四章教师心理 下一条:【8000题】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教学设计